AG旗舰厅app - 保持初心仍是新时代音乐人最该追求的职业素养 - 郭亮专访
发布时间:2024-01-05 08:13:23

  AG旗舰厅app - 保持初心仍是新时代音乐人最该追求的职业素养 - 郭亮专访经常听到人们感慨,华语乐坛的黄金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尽管这样的论调往往引发各种争议,但不可否认,曾经的华语乐坛早被圈里圈外赋予极高评价,帮助许多人构建起对于华语流行音乐的认知标准,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。

  费翔、满江、孙楠、那英、杨坤、王菲、羽泉、阿杜、陈琳、金海心……群星璀璨的流金岁月里,这些优秀的音乐人和作品背后都有这样一个人,他为艺人打造特定风格的音乐作品、专辑,把控歌曲的创作方向和最终呈现,被媒体、乐评赞誉为“编曲圣手”“金牌制作人”。

  这一次,音乐蜜蜂采访到“金牌制作人”郭亮,向他了解流行音乐的制作流程,从制作人的角度解读音乐产业。

  1989年从艺至今三十年来,郭亮不仅为大量港台、内地一线艺人的歌曲和专辑担任制作人,也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、游戏等内容的配乐制作。而一首音乐作品从前期创作到最终和大众见面,都要经过制作人的统筹和精细加工。

  郭亮表示,如同影视行业需要导演来把控一部电影的内容和整体风格,在音乐行业,制作人在流行音乐的制作过程中正是扮演了“导演”的角色。

  由于绝大多数流行歌曲都由特定的歌手演唱,因此,“制作人一定会根据艺人风格来确定作品的呈现。”他向我们简单描述了流行音乐的制作流程:首先,制作人要对艺人有一定了解,在开展制作工作前举行数次企划会议,邀请词曲作者、编曲、艺人等参与讨论,发掘艺人自身潜质,其次在制作过程中,围绕艺人特质协调词曲、编曲、录音等创作流程。

  关于如何协调作词、作曲、编曲等各项工作,郭亮解释道,“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有很多种,有的是歌词在先旋律在后,比如李宗盛的作品,按照这种方式创作的歌词思想表达性会更完整;另外一种是先有旋律后填词,还有一种方式是词曲编曲同步进行。这种方式是词曲编曲都会在一个约定好的情景状态、选择抑制的意境分别同步完成创作,共同表达出一致的听感。采用这种创作方式的前提是词曲作者、编曲、制作人的思想高度契合。”

  “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种创作方式,先有旋律,然后填词,这样的好处是会让作品的音乐性、艺术性更加完整。当然,旋律也会基于填词做出相应调整,整个创作流程实际上是一个集体创作、多方磨合的过程。在一首流行歌曲中,词、曲、编曲均有各自不可忽视的重要性,如果我们把一首歌比作一个人,那么作曲、演唱、编曲带给人的听觉感受可以让听者留意并喜欢上她(他),进一步的,听者再从歌词中感受到心灵的碰撞,认同她(他)所表达的思想而爱上她(他)。”

  除了流行歌曲,郭亮也参与过大量影视作品的编曲工作,他提到,不同于唱片主要注重听觉感受,影视音乐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,“创作时一定要考虑音乐与画面的高度有机结合,音乐是为画面服务的,因此要找好服务的主题和内容重心。”

  今天,随着个人音乐工作室的广泛普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写歌、编曲,据统计,每年各大音乐平台新晋上线的原创作品数目已经高达数十万首。这样的创作体量,除非作品得到音乐平台的强力宣传,大多数听众都面临音乐选择的问题,一方面,没有人能够听完所有音乐作品,而在另一方面,算法、流量等维度成为左右歌曲曝光的决定因素。

  当歌曲的质量被忽视,人们通过播放量来评判歌曲是否成功的同时,一首作品好与不好、火与不火之间的标准开始变得模糊。这个问题,郭亮觉得,简单说来等同于雅俗之分、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界限与标准问题。

  “我们通常认为,一首好歌是经得起单曲循环的。我也将此作为歌曲好坏的评判标准。”“每次反复聆听喜爱的音乐作品,都会惊喜地发现不同细节,能源源不断感受到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各种信息,一次次被感动,甚至会一遍一遍听得热泪盈眶。”这些来自多层维度的美好的听觉感受,成就了一首好的音乐作品。

  对于部分热门歌曲并不具备较高艺术价值的现象,郭亮解释说,“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,在艺术品位上确实存在众口难调的现象,再加上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起步较晚,整体表现为音乐认识和素养的严重不足,因此一首歌很火和它是否真正具备艺术性并不划等号。”

  “简体中文里,音乐的‘乐’和娱乐的‘乐’虽同字,但发音不同字意也不同,然而很多人对二者的理解却产生了混淆。许多歌火是有前提的,比如演唱的歌手有热度有流量,比如正是时下热议话题,歌曲的热度都在音乐之外。这些听起来很热闹的作品具备了一定的娱乐性功能,但并不一定具有音乐性或艺术性,反复播放后会使人产生一种疲劳感,它其实是经不起对音乐本身的评判和检验的。”

  至于音乐作品的艺术性,郭亮表示,“每个创作者的人生也就短短数十年,如果作品能够长于人生流传于后世,传唱成为经典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个体的生命也即得到了延续和永生。”

  谈及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,郭亮称,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,“每次完成任何一个作品,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尽量去追求相对的完美,争取不留下遗憾。”

  “王菲的《催眠》,陈琳的《十二种颜色》、《雨夜》,陈倩倩的《婴儿》、《蓝颜知己》,这些作品都是印象很深或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。当然,不同时期的作品都会带有来自不同时期的印记。”

  值得一提的是,郭亮与羽·泉的合作非常多,羽·泉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由郭亮完成编曲和制作,“我比较满意羽·泉中后期的部分作品专辑,其中,《朋友难当》也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张专辑。”

  针对制作人的职业成长,郭亮分享道,“90年代初,音乐圈的知识、资讯不像现在这么丰富,从业者想要学习提高是非常艰难的。”不过,今天的音乐人拥有了海量学习资料、便捷的网络工具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支持,但也会面临太多选择而迷惘。

  “音乐人在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广泛了解各种制作知识及技术手段,不要去盲目追求独自一包大揽所有前后期制作,这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,重要的是让作品在各个制作流程都做到尽善尽美,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,且在审视判别上很难做到客观理性,所以,音乐人要对自己进行客观准确的定位,选择最适合的一项技能,科学结合理性与感性,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提升。”

  郭亮强调,在学习的过程中,实践非常重要。“一定要多听、多思考、多实践,从实践中获得真知。”“近来我接触的一些90后、00后年轻人都比较喜欢追求速成,想走捷径,但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,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,没有捷径可走,一次次的实践正是形成宝贵的听觉想象力和积累经验的过程。”

  当音乐人陆续累积了自己的作品,接下来便是如何获取更多价值收益。郭亮选择将作品版权留在自己手中,通过版权公司打理对外的授权、维权相关事宜。他提到,尽管在过去版权市场混乱的那段时期,自己也从未出让过作品版权,“即便一时看不到它所能产生的巨大财富,但版权是我们音乐人唯一的无形财产,一定要好好保护,争取获得最大利益。”

  “只有在收入有保障、衣食无忧的条件下,我们才能够充分调动创作热情,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。如果每天陷入温饱焦虑,这对音乐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创作状态。”

  遗憾的是,互联网时代的音乐行业,音乐人想要放大收益依然面临各种阻碍。“一些音乐平台为了利益最大化,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次性买断音乐版权的方式,长此以往,我对行业未来深感忧虑。”

  郭亮认为,音乐人应持续地从音乐作品中分得版税收入,“好的作品可以跨越时间,成为经典被不断传唱,那么作品的价值也应由创作者享有,源源不断地获取版税收入。”

  在他看来,一次性买断音乐版权使得创作者剥离了劳动成果,音乐人不再享受长久的收入保障,而是只能靠不停地创作,通过产出作品数量来维系生活。“靠数量来换取酬劳,这是很可悲的事实。当音乐人面临生存问题,我担心整个音乐市场会枯萎下去。”

  行业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,音乐人的职业生涯仍要继续。郭亮希望,年轻一代的创作者、制作人能够永远保持一种童真的心态,拥有不受环境干扰的创作。

  “不要受周遭之外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,不要盲目跟风,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,从心去创作,能先感动你自己的音乐,才能感动别人。”

  正如郭亮所述,无论外部环境如何,那些坚守至今、用心谱写优秀作品的音乐人,以及不断进入行业的一代代创作新人,都有所坚持,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,表达某种情绪、理想或者信念。一切热爱,始于音乐,而非音乐以外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